Search

社群基礎建設(Social infrastructure)的賣貨工具:社群銷售員準備好了沒?
  • Share this:

社群基礎建設(Social infrastructure)的賣貨工具:社群銷售員準備好了沒?

對於長期關注Facebook的冰友們來說,「FB切進電商」像是個遲到的完美工具。畢竟這麼多年來,已經有太多人在FB上賣貨了。我會覺得,這是屬於社交基礎建設(Social infrastructure)的一部分,主題是「購物」。Social Presence(社群存在感)在這個場景下是賣貨的過程。

有了完美的社群銷售工具,接下來將會發展的,我稱之為「社群銷售員」(Social Salesperson )或「視頻銷售員」(Video Salesperson )。去年F8,大家都看到官方提到「社群商務」(Social Commerce)的題目。如今,整個Facebook家族生態系的應用工具更加完整,更加便利。

「社群銷售員」與「網紅賣貨」的差異
網紅賣貨,很多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,這裡就不贅述。至於「社群銷售員」的概念,就是說:你的工作是銷售員,但是你是在品牌、產品、銷售點的官方帳號做銷售工作的。而且你自己沒有經營粉絲頁。但是你能使用影音工具為受雇的品牌、商號直接賣貨。

講白了,就是你可能是在某個小微企業當銷售員,自己也不是網紅,不養粉絲,網路上也沒人認識你。但是你能夠使用各種社群工具,為老闆賣貨。

「網紅賣貨」與「社群銷售員」最大的差別是「注意力價值」的議價空間。一位有20萬粉的網紅,跟一個舌燦蓮花的普通售貨員,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社群渠道價值。所以網紅執行一檔業配,可以要求很高的酬勞,還要分潤,因為網紅手上有頻道,有觀眾,有產品消費者。這些都是網紅的自有資產。網紅為了經營這些社群資產,是有可觀投資在其中的(如製作內容吸客、下廣告維持曝光與互動)。這是垂直內容觀眾群的經營。

但「社群銷售員」的概念就完全不是這樣:他可能是普通人,也有說學逗唱能力,口條很好,但就是沒有經營平台,沒有經營自有內容與頻道。但他可以在受雇的產品主或品牌主的頻道上賣貨。這種情況過去也出現過,最典型的就是「海鮮拍賣直播」。手上抓著龍蝦的賣貨者,很多都不是有粉絲的網紅。但觀眾都是為了「買物」而來。所以銷售員必須主動配合頻道本身的特色,理解頻道本身的觀眾,滿足觀眾購物的需求。

這也不同於「小編」的角色。小編主要目的是與消費者維護關係,達到宣傳、曝光、行銷目的。但「社群銷售員」的任務是要「銷售」。

購物行為搬到線上 重點是 Social 行為
經過疫情之後,大家會發現,由於保持社交距離以及居家檢疫的緣故,靠櫃、到店的銷售與購買模式雖不至被完全推翻,但某種程度上已經被改寫,尤其是在美國。現在大家會發現,原來「吃飯逛街購物」不是只光花錢的「零售消費」,更是重要的「社交行為」。全球各地陸續一宣布解封後,大家都出來群聚了。但是現在全球最擔憂的就是疫情再次爆發,該怎麼辦。

佐克伯說,人們被勸告待在家裡,所以小商戶的生意就大受打擊。很多人更因此失業,加深了社群與人們養家活口的生計危機,「我想經濟層面的失落感可能更甚於健康層面的問題。」他說,而且預計這可能要好幾年的時間。「那些不只是『小生意』,更是整個社會中的經濟支柱。像是家族經營的書店,餐廳,肉店。但這些店要怎麼生存呢?如何把這類的店搬到線上?」

在社群商務的角度是:即便不能實體開店,但還是可以賣貨的。只要這些店家持續曝光,對消費者持續有「存在感」,就能繼續活著。

疫情社群商務 順水推舟
回顧疫情期間,許多人在防疫期間的購物行為傾向「恐慌型購物」,而且採購的產品大多是日用消耗品。但有部分Z世代會趁著防疫大減價購買時尚產品。

在這種消費場景下,舉例來說,門可羅雀的鞋店店員,與其面對空空蕩蕩的店舖,有些竟然開始在線上試著幫公司直播賣鞋。

在疫情之前,我曾經聽過鞋店店員最常遇到的銷售難題是這樣的:消費者到店試穿,試完了就說謝謝,然後去電商平台用更優惠的價錢購買。結單的,是電商部門,但提供試穿服務的卻是門市。導致鞋店的「電商部門」與「門市部門」,兩者產生了激烈的內部競爭。如今,實體門市可能因為疫情而大受影響甚至關門,而電商部門存續。但可預期的是:即便是上了電商,賣貨時候也會需要購物服務。

「社群/視頻銷售員」
行為同樣都是「社群/視頻與賣貨」,但背後的出發點卻大不同:社群電商(團購)、網紅賣貨(粉絲經濟)、以及「社群/視頻銷售員」(品牌發起)。

我會預期「社群/視頻銷售員」可能是另一種因為疫情而產生的新職業或新技能。只要是想當銷售員的人,就該必備社群銷售的技能,這技能不一定只限於網紅。此時,或許我們是否可以幫助因為疫情裁員而失業的售貨員,運用「視頻」(無論是直播或影片。直播可能是最容易的方式)賣貨,具備更多謀生能力?

要「社群銷售」 得先學會把故事說好
佐克伯強調,Facebook Shop 是個原生,快速的工具:當你看到商品,就可以快速導至消費者眼前,只要準備好信用卡就可以一鍵購買;小微企業個體戶店經營者,只要開一次店,就在四個平台(FB,Messenger,IG,Whatsapp)上,與消費者溝通,帶給小商戶更高的轉換,讓人們更容易向小商戶購物。

但他也講到一個重點:小商戶「只要把故事說好」就可以了。但是要怎麼把自己的商業故事說好?這是接下來很重要的學問。這裡頭不只是「賣貨」,還包括品牌、產品所代表的「價值觀」,以及自己的銷售時的想法。

許多傳產小商戶以前是不太思考「說故事」的。這與過去實體時代的銷售方式,兩者大相逕庭。當然在傳產時代,也是有小商戶把這事做得很好,尤其是那些具有特定社會理念,或特定環保價值觀的小商戶:例如公平交易的產品商店,或是100公里在地農產品商店。這種購物模式與故事溝通,背後代表的是購買行為的「價值觀」。

經由價值觀建立的購物行為,就刷出了「社群存在感」(Social Presence)。你不只是在「購物」,而是透過購物,表達了買賣雙方雷同的價值觀,並與社群建立連結。所以,傳產小商戶可能要開始學著與消費者在社群平台上建立直接的關係,也就是說好故事:包括做好產品、包裝,然後直接與客人溝通,在溝通過程中完成良好體驗。若體驗良好,購買者會用「購買」的金錢回饋你,形成正向關係。這些事情,小微電商或許能夠理解,但是傳產小商戶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。

Facebook的這項工具,目前適用美國市場為主以及有關地區。目前台灣有些還不能用。例如「商務管理工具」這一項,你如果要用,根據釋出的說明書,必須要先擁有「有效的美國銀行帳戶」。但如果你有在經營美國市場,或有美國的合作夥伴,這個solution你可以認真考慮一下。但如果你只是在台灣的話,這項工具在眼前短期內能幫上的忙,恐怕有限。直播賣貨 LIVE Shopping 很快就會進行測試。但值得思考的是,你如果是傳產,是依賴實體經營的中小微商戶,你是否已經準備好把實體店開到線上?無論有或沒有Facebook。

影片連結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zuck/videos/10111929914173161/


Tags:

About author
我常常以為我會在電視圈幹一輩子。結果並沒有。 但我真是他媽的愛死了電視圈。這是我一輩子幹過最開心最爽的工作。但最後我還是離開了。 因為最愛不會陪你最久,所以轉行心得很多。包括職場,包括辦公室政治,數位媒體,數位內容,電商,一切有關數位世代的事物我都喜愛。 當然如果有人想要分享八卦的話我也很愛的。 【轉載文章請洽傅瑞德】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hefredjame 或 [email protected]
轉過行的電視圈人。數位策展人。專長領域 Mobile Video。 MA Documentary, Brunel Univ.,UK. Social Media Marketing,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專業文憑。 【轉載文章請洽傅瑞德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